淡泊的漂流瓶1u
“不建大坝也能发电?”刷到这条消息的时候,脑子先蹦出的是三峡那道灰墙,接着是年年上涨的移民补偿、库区滑坡新闻。
现在有人说,怒江、澜沧江也能搞水电,却不用搬家、不用淹村、不用炸山,听着像天方夜谭。
简单说,就是把江水“拐个弯”。
上游只修个十米不到的小矮坝,拦一点点水,然后塞进大钢管,顺着江底一路送到下游山脚。
水从高处冲下来,转涡轮,电就有了。
水还是那条水,山还是那座山,村子不用泡成水库,鱼也不用翻白肚。
好处确实诱人:
不用淹地,地图上的村子、古树、祖坟原地不动。
不用建百米大坝,带也松口气。
不用移民,省下的补偿款够再铺几十公里管道。
但真把钢管铺在怒江底下?
脑子里立刻冒出几个画面:雨季泥石流冲下来,钢管会不会被拧成麻花?
澜沧江拐弯多,落差大,钢管拐弯处会不会被水锤敲爆?
维修怎么搞?
潜水员下去拧螺丝?
还有,怒江、澜沧江落差确实够猛,从上游到出境口一千多米,真能把三峡甩在后头?
数据听着爽,可发电量还得看水量、看管道直径、看涡轮效率,不是落差大就自动翻倍。
再说生态。
不建大坝确实不挡鱼道,可钢管把水抽走一段,下游河道会不会突然瘦身,浅滩变石头?
鱼产卵找不着老地方,一样懵。
所以这事儿像极了一个“看起来很美”的脑洞:
技术上,雅江已经跑通,证明不建坝也能玩。
成本上,省移民、省大坝,但钢管、泵站、山体厂房的钱也得算。
风险上,地质灾害、管道寿命、生态流量,一个都跑不了。
一句话总结:怒江、澜沧江想复制“无坝发电”,不是不行,只是从“听起来省事儿”到“真落地”之间,还隔着好几条怒江那么长的细节。
